一个平凡的人该怎样活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该为群众做些什么?……这些在普通人心中有些大又有些空泛的问题,在85岁的武汉鼎的眼里却再清晰不过。“党强、民富、村和、我服务,甘愿做一名孺子牛。”这不仅是武汉鼎情系三农的自白,也是他六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这位耄耋老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在清水河县城关镇昆新社区的武汉鼎工作室,初见武汉鼎,这位身材高大、朴实敦厚、开朗豪爽的老人,留给人的印象是坚强、自信、激情……一如那个农民群众信赖的“老黄牛”。
▲武汉鼎
曾经担任过清水河县兽医站站长的武汉鼎,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以后,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农村、农民和农业。
12月的清水河县寒风料峭,但却掩盖不住一股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热情。
“甘为人民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发展科技生产力,壮志未酬誓不休。”在白雪与黄土交融的深沟大壑间,一个身形高大的老人的身影正愈发清晰,正是他,用自己坚实的脊梁,60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谱最美人生篇章
“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武汉鼎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老党员,武汉鼎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坚持感情“下移”、眼睛“向下”,尽其所能为群众排扰解难、做好事、办实事,将惠民政策和举措温暖传递到民众之中,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满意,让基层满意。
1933年,武汉鼎出生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大阳坪村,由于生于农村,他深知贫困群众生活的艰难和不易。1958年以来,他先后在清水河县城关镇、韭菜庄乡、盆地青乡等地工作,利用自己所学的兽医专业和不断总结的扶贫工作经验,为广大贫困群众开展脱贫服务,积极带领贫困群众开展脱贫致富工作。1985年以来,他先后深入暖水湾等贫困村蹲点,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职期间,始终把帮扶贫困农户走出困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92年,武汉鼎从清水河县畜牧局退休,但退休不退岗,他仍心系贫困地区,情系贫困群众,数十年如一日帮扶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先后在清水河县的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0多个自然村开展帮扶工作。他向贫困群众推广农牧新品种、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当地12000多人脱贫致富。他每月拿出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扶贫,先后帮助贫困学生和孤老病残100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是耄耋之年的武汉鼎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号召,砥砺奋进、继续前行,长期驻村帮扶大阳坪村、老牛坡村、座峰村等3个贫困村。目前3个村均已脱贫出列,100多户300多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60年来,武汉鼎坚持不懈地下乡蹲点扶贫,足迹踏遍清水河的山山水水,与贫困群众结下不解之缘,用实际行动,一次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不改的初心。
帮扶群众暖民心
在清水河县城关镇暖水湾村,武汉鼎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1985年,他主动辞去任职三年的县兽医站站长职务,到暖水湾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武汉鼎时刻将村民的点滴需求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工作期间,武汉鼎扑下身子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进群众门、说群众话、听群众声,为村民办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真正地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这就是我们村以前居住的旧窑洞,如果不是武大爷,我们不可能那么快搬出土窑洞;如果没有武大爷,我们村不可能那么快脱贫致富……”清水河县城关镇韩庆坝村村委会副主任严琼指着暖水湾村的旧址告诉记者,“曾经的暖水湾村,26户人家挤在一条小山沟里,没水没电,要想出村得翻过三道山岭,走十几里的山路,村民的衣服鞋袜都打着补丁,每天吃两顿饭,只有土豆和葫芦。”
武汉鼎来了后,调整了贫困群众的种养习惯。为了能够推广从山西省吕梁地区学习来的先进的“丰产沟”耕作法,他亲自在暖水湾村租地开展示范。当年种植的一亩马铃薯丰产田,秋后测产,产量竟然翻了一番。良好的效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从第二年开始,全村村民都跟着他种草养羊,种植“丰产田”。一年下来,全村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实现了翻番。紧接着,他又在暖水湾村开展“三三制”种植法,即退出三分之一的山坡地种植高产饲草,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剩下的三分之一土地精耕细作推广“深耕蓄水耕作法”。在他的指导下,贫困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由1987年的113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0元,十年间翻了50多倍。彻底实现了草多、羊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村里接通了电,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家用电器,全村整体从旧村的土窑洞搬迁到新建的石窑洞,暖水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全村26户人家,每一户他都接济过。给村民的牲口看病,他常常是倒贴钱。说起他为乡亲们做的好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严琼告诉记者。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为暖水湾村的刘海贵跑了十几个村子介绍过媳妇;他从县城购买水管,为老牛坡村的郭六小安装了自来水;他为暖水湾村受灾的张觅成购置过锅碗瓢盆……在他蹲点过的地方,这样的暖心故事数不胜数。看似一件件小事,却让群众感受到了武汉鼎的真情。看着村民脸上露出笑容,武汉鼎心里充满欣慰,他说:“贫困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做不了多么伟大的事情,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决困难。”
舍弃小家为大家
在很多人眼中武汉鼎是慷慨大方的好心人,可在大儿子武斌眼中他却是“抠门小气”的父亲。
1978年春天,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摇铃沟村存放的莜麦籽种发了霉。武汉鼎要把自己家的好莜麦换给村里做籽种,妻子说啥也不同意,趴在莜麦口袋上哭着说:“这是我们一家人全年的口粮,你拿走了我们咋办?”武汉鼎却开导妻子说:“我们大不了吃一年赖莜麦!如果不给他们兑换,全村40多户人家,今年就没法种地,明年就断粮了。你说咱们能不管吗?”听了这话妻子拽着粮袋的手松开了。结果,武汉鼎全家整整吃了一年又黑又硬又难闻的赖莜面。
1982年入冬前,盆地青公社沟掌村生活困难的高德元老人光着脚赶着毛驴,怀里抱着个骡驹子来到武汉鼎的兽医站。原来,母驴得了产后热,骡驹子因缺奶奄奄一息。武汉鼎看到骡驹受饿难以活下来,就让妻子与刚生了孩子的儿媳妇商议,匀出奶水,兑上米汤喂骡驹。通过武汉鼎的治疗,大驴和骡驹都保住了命。高德元回去时,武汉鼎还给他买了一双新球鞋,感动得高德元热泪盈眶。这却让穿着打补丁鞋的大儿子心里不是滋味,武汉鼎就安慰儿子说:“你们穿得再不好,还有穿的,而他连烂鞋也没有,他比你们更需要。”
在家人的记忆中,武汉鼎的工作永远干不完,经常一两个月不见人影。为了尽快改良当地畜种,武汉鼎顾不上照顾患病卧床的老父亲,到山东引进种驴,他和毛驴挤在一节货运车厢里行程数千里。下火车后,又赶着毛驴翻山越岭,步行了170多公里,当他挂着一身驴粪渣子、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时,父亲已经去世半个月了。
亲人的离去让武汉鼎愧疚不已。多年后,当妻子去世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让你跟着我受苦了”。
2016年4月6日,83岁的武汉鼎突然晕倒,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住进重症监护室,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老人9天后才苏醒。可转入普通病房不到两个星期,他就不顾医生和家人反对,坚决要出院,不让出院就要绝食。无奈之下,家人只好送他回家。结果两天后就又不见了人影。直到清水河县老干局打来电话,家里人才知道,武汉鼎自费买了两万块钱的玉米良种和地膜,亲自送到了韭菜庄乡座峰村,用武汉鼎的话说,“就怕误了老百姓的农时”。
这次大病过后,武汉鼎专门将家人叫到身边,郑重地拿出了两座奖杯,一座是1983年被国家三部委评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奖杯、一座是2014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奖杯,他语重心长地对子女们说:“我没啥留给你们的,这两座奖杯要好好保存,这是我一生的荣耀,是党和人民对我的认可。”
武汉鼎一辈子舍小家顾大家,不是对家人无情,而是心有大爱。他的情,他的爱,早已融入到家乡父老乡亲身上。